当前位置: 首页 > 技术服务
地方标准废止潮:一场关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“壁垒拆除工程”
添加时间:2025年07月28日     阅读: 28 次     来源:网络汇编

20255月底,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,496项省级地方标准被集中废止,涉及农业、工业、服务业等多个领域。这并非孤例,据不完全统计,紧随其后,全国已有至少8个省市市场监管部门相继发布公告,累计废止地方标准超过4000项,动作之密集、范围之广、力度之大,实属罕见。

2025年5月至今地方标准废止数量统计(不完全)


向前追溯,2024年底,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《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(试行)》,顶层部署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,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。20252月,市场监管总局印发《关于开展深化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》,在河北、黑龙江、上海等13个地方开展深化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试点。这些看似独立的事件,实则紧密交织,共同指向一个宏伟的国家战略——破除地方壁垒,建设高效规范、公平竞争、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。

 挥刀斩向数千项地方标准原因分析 

一是清理“僵尸标准”,破除隐形壁垒。 许多被废止的标准年代久远(部分甚至制定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),早已严重滞后于当前的技术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。更关键的是,一些标准在制定时或多或少带有地方保护色彩,客观上形成了商品、服务、要素自由流动的“软壁垒”。例如,不同省份对同一类产品的尺寸、材质、检验方法规定各异,企业跨区域销售不得不应对多重标准,徒增制度性成本。此次大规模废止,正是对这类阻碍统一大市场建设的“无效供给”和“负向规则”的精准清除。

二是落实国家顶层设计,优化标准供给结构。 2018年,新修订实施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》明确了“地方标准为满足地方自然条件、风俗习惯等特殊技术要求”而制定的定位。2022年,中共中央 国务院《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》更是旗帜鲜明地要求“清理废除妨碍依法平等准入和退出的规定做法”,“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”。废止地方标准行动正是对国家法律和重大政策部署的坚决贯彻,旨在厘清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、地方标准、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的边界,避免地方标准越位、错位,挤压更贴近市场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发展空间。

三是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,拥抱技术革新浪潮。当前,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层出不穷(如人工智能、生物制造、商业航天、低空经济等)。许多传统工农业领域的旧标准已无法适应智能化、绿色化、融合化的新要求,甚至可能成为束缚创新的“紧箍咒”。废止过时标准,旨在为新技术、新动能的发展腾挪空间、扫清障碍,鼓励依据实际需求制定更灵活、更先进的新标准。


深化地方标准改革试点,构建统一大市场的新支柱 

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启动的试点工作,是这场“标准革命”的核心引擎。其深意有三:

一是严格地方标准制定范围与程序。 试点将强化地方标准“地域性”和“必要性”审查,严控制定范围,避免将本可由市场自主解决的事项纳入地方标准。制定过程将更加透明、开放,充分吸纳利益相关方意见,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公信力。

二是探索建立地方标准动态评估与清理长效机制。 试点将推动建立地方标准“立项评估、实施监督、定期复审、及时修订或废止”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,确保标准体系始终“保鲜”,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。告别“只生不死”,实现“优胜劣汰”。

三是强化区域协同与标准联通。 鼓励试点地区围绕重点产业链、城市群、区域重大战略(如长三角一体化、粤港澳大湾区等),探索区域协同标准的制定与互认机制,先行先试打破行政分割,为全国层面的规则统一积累经验。例如,在环保、基本公共服务、数据要素流通等领域,区域协同标准大有可为。

数千项地方标准的集中废止,非但不是对标准化工作的削弱,恰恰是新时代关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“壁垒拆除工程”。小编认为,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将迎来蓬勃发展期,成为满足市场多样化、个性化、快速迭代需求的主力军,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敏捷高效的标准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