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22日,全国首家基层“呼吸慢病数字疗法中心”在天津市西青区中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揭牌。该中心通过数字化手段创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(慢阻肺)防治模式,将数字疗法深度融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,标志着我国基层医防融合迈入智能化发展新阶段。
“呼吸慢病数字疗法中心”正式揭牌(央广网发李骏宇摄)
随着2024年慢阻肺正式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,传统基层医疗在患者管理、用药指导等方面面临技术瓶颈。中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数字疗法技术,构建起覆盖筛查、诊疗、管理的全流程智能防治体系。中心创新应用远程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,自主研发三大核心系统:通过智能筛查系统生成动态二维码量表,实现筛查效率提升300%,确诊阳性率达27%;肺功能检测机器人可在10分钟内完成标准化检测报告,质控合格率100%;机器人通过三维成像技术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吸入装置,将操作正确率从0提升至100%。同时开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,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健康监测和精准处方决策。
“数字疗法有效破解了基层三大难题。”中心负责人介绍,智能系统将单次筛查时间由30分钟缩短至8分钟,医生日均接诊能力提升4倍;远程呼吸检测器实现居家肺功能动态监测,患者复诊依从性提高65%;特色服务包签约患者用药依从性从54.17%提升至96.43%,吸入技术错误率下降40.74%。
该中心的建立为全国基层慢病管理提供了可复制的“天津方案”。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专家指出,这种“数字疗法+基本公卫”的创新模式,通过标准化流程破解了基层服务能力瓶颈,其智能质控系统和物联网技术对推动分级诊疗具有示范意义。据悉,西青区卫健部门计划年内将这一模式扩展至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慢病管理领域,持续完善智慧医防体系建设。